【大咖观点】袁进教授:医理工融合引领眼科设备创新

聚焦大咖观点

目前,眼科的诊断治疗及科研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的更新。而我国高端眼科设备高度依赖进口,这也成了制约国内眼科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2021首届杭州湾眼科创新论坛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发表了《眼科先进成像装备的发展》的精彩报道,袁教授提到目前我国眼科诊疗水平已比肩全球,但眼科高端设备却相对匮乏,且被国外企业垄断,实现眼科高性能成像装备的自主研发和转化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眼球是基于光学探测原理成像的靶器官,作为结构精密的光学器官,有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因此袁教授认为眼科设备的研发要聚焦光学成像装备和血管成像装备,并向高分辨、多维度、智能化、功能成像、多模式融合和智能诊断趋势发展。

袁教授在会上分享了中山眼科中心在眼科高端成像设备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FFOCT成像设备。FFOCT实现了在非接触无损伤的前提下,首次实现活体人眼细胞级功能成像、活体人眼角膜成像、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活体血管成像、组织动态切片成像,为未来的新型病理分析和全新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平台,该设备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医院专场赛”决赛取得一等奖,获得了业内高度关注。

 

袁教授也介绍了眼科成像设备的多模态融合,团队研发了基于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段微血管成像设备,该设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智能眼微血管形态学分析系统,在临床上可为干眼炎症诊断增加眼表微血管功能参数的新指标,并给出基于眼微血管功能的抗炎方案。

 

此外,微血管形态学分析系统不单在眼表应用,在眼底疾病的研究领域也存在很大需求,基于此分析系统的超高分辨率OCT系统,实现了全眼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单张轴向分辨率可达2微米,实现了全眼一体化成像。袁教授介绍中山眼科中心已经完成了多模态一体化眼科成像系统的样机,目前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未来将会投向市场。

 

此外袁教授团队还研发了基于智能图像分析生物测量的MGD诊断分级系统,该成果已进行转化,并已植入到进口设备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该系统与临床设备整合实现了“中国技术”逆向输出。还有基于AI的角膜损伤诊断分级系统,目前已在国内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最后,袁进教授指出眼科设备的未来是高性能光学部件的研发、成像技术的融合、眼科OCT衍生技术的研发等。未来要实现国产核心部件的突破,做到从内到外都是中国技术。要以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为导向,医理工融合创新,技术引领未来,服务于人类健康。

 

 
 

袁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眼科创新诊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科技部“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批),广东省青年杰出医学人才(第一批),中华眼科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智能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智能眼科学组组长。

袁进教授作为学术负责人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眼科成像工程中心,2015年获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创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眼科新型成像设、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2017-2019,2020-2023),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Natrue Bio Eng, Bioactive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著50篇,申获专利17项。